圖:各代葉酸於小腸內之代謝途徑
近年來,愈來愈多的證據表明還原型葉酸(即第三代、第四代葉酸),較一般食物中的葉酸(即第一代葉酸)及合成葉酸(即第二代葉酸),具有生理代謝上的優勢。由代謝途徑來看,所有葉酸最終都必須代謝成唯一形式:5-MTHF (5-Methyltetrahydrofolate, 5-甲基四氫葉酸),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合成葉酸和食物來源的葉酸在體內轉化前都沒有生物活性,而新一代的葉酸本身即為活性5-MTHF形式,不需要經過繁複的轉化過程,可直接繞過代謝過程讓身體吸收使用,特別是世界上有一群為數眾多的人口無法從食物或補充劑中吸收和代謝葉酸,更需要補充新一代葉酸。
第一代葉酸:食物中的葉酸 Folate
葉酸天然存在於許多食物中,包括深綠色多葉蔬菜、水果、堅果、豆類等。食物葉酸 (folate) 是維生素 B9 的天然形式。
然而,食物中的葉酸含量不穩定,在食物的儲存和烹飪過程中會分解或氧化。這意味著在我們食用之前,食物中的葉酸含量已顯著的下降!此外,食物中的葉酸形式是一種稱為聚穀胺酸(Polyglutamic acid)形式的結構,這與第二代合成葉酸一樣,它的溶解度較低、無生物活性,並且仍必須在體內轉化為活性 5-MTHF 形式。
正因為食物來源的葉酸獲取量經常不足、進入體內轉化過程繁複、大眾人群可能有代謝缺失,因此世界人口有普遍的葉酸不足之問題。
第一代葉酸以Tetrahydrofolate(THF)型態進入小腸。人體腸道能有效地將膳食葉酸轉化(還原)為 5-MTHF。
第二代葉酸:合成葉酸 Folic Acid
第二代葉酸經常於維生素營養補充食品中可見,即為合成葉酸。
合成葉酸較食物葉酸安定,取得成本低,但它的溶解度較低、無生物活性,並且仍必須在體內經過多次轉化才能成為活性 5-MTHF 形式。
合成葉酸通常是以1:1混合6S及6R兩種異構體,但是只有6S型態是天然存在且能夠儲存於體內的。
多項研究報告指出,人體還原(代謝)能力有限,未代謝完全的合成葉酸會排出體外,但仍會造成血清中未代謝葉酸 (UMFA, unmetabolized folic acid) 水平升高,且身體亦無法使用UMFA,而造成不良反應。
第二代葉酸進入小腸後轉化為Dihydrofolate(DHF)->Tetrahydrofolate(THF)->等多步驟後為人體利用。人體腸道將合成葉酸轉化(還原)為 5-MTHF的能力非常有限,大多數均以未修飾的形態進入肝門靜脈循環。
目前台灣市售平價的維生素營養補充食品或保健食品,因為成本或劑量的設計,大多會採用第二代的合成葉酸,添加量如達公告用量則需送衛福部國產查驗登記。
第三代葉酸:還原型葉酸 5-MTHF鈣鹽
第三代葉酸已具有生物活性,為巨晶型鈣鹽形式的葉酸 (Crystal form I of 5-MTHF calcium salt)。因水溶性差,因此應用較受限。在台灣,列管為食品添加物,須送查驗登記。
第三代葉酸直接以 5-MTHF 形式進入小腸為人體利用。
第四代葉酸:還原型葉酸 5-MTHF葡萄糖胺
第四代葉酸具有高生物活性,為結合葡萄糖胺形式的葉酸 ( 5-MTHF glucosamine salt)。即市售唯一Quatrefolic® ((6S)-5-甲基四氫葉酸葡萄糖胺)。第四代葉酸的水溶性是第三代葉酸的100倍。
第四代葉酸直接以 5-MTHF 形式進入小腸為人體利用。
Folic Acid ≠ Folate !
「Folic Acid」「Folate」在配方上雖然經常互換使用,但由本文即可得知,它們並不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