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同半胱胺酸血症與心血管疾病

高同半胱胺酸血症成因

當血液中持續累積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濃度,即可能成為高同半胱胺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輕~重症定義如下:

高同半胱胺酸血症空腹抽血生化檢驗值
正常5-15mmol/L
輕微15-30mmol/L
中度30-100mmol/L
嚴重>100mmol/L

高同半胱胺酸血症的另一項成因,則是同半胱胺酸轉換成半胱胺酸(cysteine)的生理缺陷,當轉化酶~半胱胺酸合成酶(cystathionine beta synthase; CBS)功能有問題、以及缺乏維生素B6,造成無法轉換,循環系統中(血液、尿液)即會大量累積同半胱胺酸。

高同半胱胺酸血症盛行率

REF: 網路資料

其他的致病因素-不良生活習慣

除了年紀老化使致病率提升,中國湖南省的人群調查研究指出,肥胖、吸菸、少吃蔬果,亦均為危險因子:

BMI 每增加一個單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風險就會增加 5%。
與不吸煙者相比,吸煙者患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風險高出 24%。
與每天至少食用一次水果和蔬菜的人相比,每天食用少於一次的人患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風險顯著更高。
過量飲酒可能有相關。

心血管疾病危險源

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為已知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血液中含高量的同半胱胺酸,導致高同半胱胺酸血症,攻擊血管內皮細胞,造成氧化傷害及發炎,進而致使動脈、腦部、周邊血管之產生病變。現今,高同半胱胺酸血症已被視為動脈粥狀硬化和冠心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

經由血液檢查同半胱胺酸濃度,有助於作為動脈硬化、動脈狹窄、血管栓塞的診斷評估。同時,同半胱胺酸也可以作為預後的指標,心血管病人定期追蹤同半胱胺酸濃度,有助於了解治療成效。(*)
(*)參考資料:社團法人台灣醫事檢驗學會 – 什麼是同半胱胺酸檢查? https://www.labmed.org.tw/encycl_detail.asp?mno=1

1995年Boushey等人(*)分析27個大型研究、總數超過4,000位病人,此統合性研究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高同半胱胺酸血症會增加血管硬化的發生率,其中,冠狀動脈硬化增加1.7倍、腦血管硬化增加2.5倍、週邊血管硬化增加6.8倍。
(*)參考資料:Lee Shuei-Pi (2007). The Effects of 12-Week Eccentric Resistance Training on the Cardiovascular Risk Markers of Middle-Age Females. [Chapter2]
Boushey, C. J., Beresford, S. A., Omenn, G. S., & Motulsky, A. G. (1995).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plasma homocysteine as a risk factor for 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74, 1049-1057.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389728

葉酸對心血管的保護效果

因MTHFR基因缺陷造成的代謝問題、或CBS酶功能有缺失的情況下所造成的高同半胱胺酸血症,尚無可以治癒的方法,可使用大劑量的葉酸、維生素B6、B12來治療。

一項評估採用不同生理型態葉酸(合併使用維生素B6、B12)以降低血清中同半胱胺酸濃度的研究顯示,第四代葉酸活性5-MTHF葡萄糖胺(Quatrefolic®),較基準組(baseline)顯著降低血清中同半胱胺酸濃度達55.8%,且顯著優於第二代葉酸(合成葉酸)的降低能力。

由此評估試驗可得知,因第四代葉酸本身即為具生理活性5-MTHF形式之葉酸,可直接繞過合成葉酸繁複的代謝步驟,且不會遮蔽B12缺乏的顯像因素,因此適合運用於高同半胱胺酸血症的預防或治療對策,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效果更較合成葉酸為佳。

error:
本文目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