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二年間,市場上出現了號稱「次世代葉酸」或「第X代葉酸」的食品添加劑級葉酸原料,實則第三代葉酸(還原型葉酸 5-MTHF鈣鹽)的另一種結晶形式。此原料足以將現今葉酸的發展帶往下一代嗎? 它的科學證據該如何評價? 本文將深入剖析。
延伸閱讀:葉酸有4代?有活性的是哪一代?
次世代葉酸對生物利用率的論述
根據Zenglin Lian et al., Molecules 2021, 26(19), 6011 文獻及原料規格的發表,各代葉酸因其結晶鹽形式的不同,描述如下:
次世代葉酸 – 微晶型鈣鹽葉酸 Crystal form C of 5-MTHF calcium salt ; 以下以MTHF CAC代稱。
第三代葉酸 – 巨晶型鈣鹽葉酸 Crystal form I of 5-MTHF calcium salt ; 以下以MTHF CA代稱。
第四代葉酸 – 5-甲基四氫葉酸葡萄糖胺 5-MTHF glucosamine salt ; 以下以MTHF GA代稱。即市售唯一Quatrefolic®。

無論是MTHF CAC、MTHF CA,還是MTHF GA,均為還原態葉酸5-MTHF形式,毋須經過繁複的代謝程序,而能直接被人體吸收。
次世代葉酸的公開宣傳資料裡,以Lian et al. 2021 的大鼠實驗研究結論,推斷MTHF CAC具有最高的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以AUC(0-t)推導相對生物利用度),為MTHF CA的351%、為MTHF GA的218%。(Figure 3 & Table)

在平均體內停留時間(Mean residence times ; MRT(0-t))的評估項目裡,推斷MTHF CAC的停留時間3.7 +/- 1.9 h,顯著較MTHF CA的1.0 +/- 0.2 h (p<0.01)、MTHF GA的1.5 +/- 0.3 h (p<0.05) 增長數倍時間。(Figure 4E & Table)

以上摘錄自Lian et al. 2021 的大鼠實驗研究摘要(Abstract):

至於吸收時間Tmax (maximum plasma time)、代謝程度T1/2z (half-life)、最大吸收濃度Cmax (maximum plasma concentration),三者間無顯著差距。

如何正確理解以上論述?
看到這裡,您可能會認為,次世代葉酸MTHF CAC的吸收率及平均體內停留時間,似乎均優於其他葉酸。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表述的臨床前研究僅在大鼠動物體進行,由於動物實驗的侷限性,結果僅能作有限的推論、且不可直接推論至人體的生物利用率。
根據2022年歐洲食品安全局(ESFA)進行的系統審查及大型分析(meta-analysis),ESFA認為臨床前研究的實驗證據不夠可靠,主要是因為動物模型中 5-MTHF 的生物利用度比較,屬於「低科學證據」(studies of low evidence),不能直接應用至人體。
這項動物研究存在多種偏差和不確定性,使其難以解釋和重現,亦造成誤導。最重要的偏差可能有:
我們的建議
因此,「次世代葉酸」或「第X代葉酸」的食品添加劑級葉酸原料,以Lian et al. 2021 的大鼠實驗研究結論來展示MTHF CAC優於MTHF CA和MTHF GA的各項論點,似乎並不適當,因為該論文不可能對每種形式的 5-MTHF 的相對生物利用度得出明確的結論。在相關科學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僅具備一個前臨床研究、未具備人體生體利用率評估、人體臨床功效試驗…等),尚難以可被稱作「跨入新世代」。
此外,目前在國際上並沒有正式一套公認的「葉酸世代(generation)分類制度」,所有公衛機構(例如NIH、TGA、Health Canada…),都把 5-MTHF(不論鈣鹽或葡萄糖胺鹽)視為同一活性葉酸分子,也就是說視為同一類別。因此「鹽型不同」並不代表「新一代」,此可能是廠商的宣傳用語,在科學上無具體根據,或許只代表了商品製造技術的提升。
簡而言之,我們建議,消費者在沒有管道可正確的理解這些論述時,不妨更看重產品在國際間發表的科學研究、各國核准情況、知名保健品牌採用…等資料來判斷,也能避免被行銷話術給誘導了。
